关闭
高端服务

论“四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目标与路径

所属栏目:推荐论文 时间:2022-04-28

  摘 要:“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开篇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为此,需从阐释好“四史”价值、开发好“四史”资源、把握好“四史”规律、讲述好“四史”故事等方面,达成其“融入”的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融入”的具体路径中,应立足于新版教材,对标课程要求、转化历史资源、设计合理形态,结合大学生喜爱的教材板块,有机融入“四史”内容。

  关键词:四史;思想道德与法治;融入;目标与意义

四史教育

  习近平同志 2020年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结合起来。”[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部2020年 9月印发的《关于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各高校要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将‘四史’作为重要内容,强化整体设计,积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足见“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四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作为大学生的第一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的主要内容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看似和“四史”教育的关联度不大,但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不联系“四史”,就讲不好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一系列重点问题。2021年,该门课程启用了全新教材,改动较大。但是,总体而言,安排“四史”内容偏少,因此及时将“四史”融入“德法”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融入“四史”以明理“德法”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通过将“四史”融入“德法”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从“四史”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让大学生看清未来发展的大势,找准自己在今后人生中的前行方向,增强历史自觉,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同时,还要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2]。作为青年一代,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忘初心、贯通古今,满怀信心地持续奋斗。

  (二)融入“四史”以增信一百年来,我们的党带领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的壮美画卷,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瞩目着东方智慧,赞叹着中国方案。将“四史”有机地融入“德法”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融入“四史”以崇德“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我们党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3]“四史”中有许多英雄,他们在短暂的一生中忘我奉献、顽强拼搏,不少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视死如归。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宝贵道德品质,历久弥新。我们在“德法”课的教学中,若能恰如其分地展现好这些实例,便可让先辈们的伟大品格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即“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3]。

  (四)融入“四史”以力行“四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我们开展“德法”等思政课程的教学就是希望大学生不仅要将这个道理和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践于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个大学生发奋图强、躬身力行、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不断增加斗争本领,在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从“四史”中汲取养料,努力提升自我,争做 “实干家”,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奋斗。

  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2]

  二、“四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

  “四史”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德法”教学,是个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目前关于这方面研究还甚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融入的过程需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并且要将“四史”从一个整体性的角度去把握,而不能割裂式地为了融入而融入,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要开发新的资源。结合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色,将原有教学计划与丰富的“四史”教育有机衔接起来,不断创新,提升“德法”课的教学效果,实现“四史”教育深入每一章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这也是四史”融入“德法”教学的目标。

  (一)阐释好“四史”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研究历史,要有一颗关照现实的心。我们党的一大法宝就是善于在关键时期总结历史经验,作出至关重要的判断和行动。历史之所以常学常新,也正是这个道理。相同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或情境中,历史意义可能不尽相同。我们要善于带着现实中的问题意识去阐释历史的时代价值。历史是不能重演的,这就要求今人要用今时的立场和方法去提炼历史的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阐释好历史的价值,于“德法”教学而言,就是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引导大学生将史实放入当时的条件和情境去观察和感受,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努力做到知史爱党、学史悟道、识史明智。思政课教师应当善于从“四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传授给学生,供他们在学习中把握当下、思考未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的动力和信心。

  (二)开发好“四史”的资源,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四史”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该充分开发这些资源,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历史教育,通过实地考察、VR体验、互动分享、口述历史等形式,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洗礼,在思想上受到震动,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当今全国各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普遍较为丰富,我们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是说它可以替代课堂讲授,我们去革命圣地、红色旧址,也不是简单地看个热闹。在这其中,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实践类的环节,必须从增强大学生思想认同的目的出发,带着问题意识,结合智慧课堂等现代信息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好“四史”资源,使“四史”融入“德法”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把握好“四史”的规律,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5]我们在“四史”融入“德法”课的教学中,尤其要避免进入这样的误区,即将“四史”教育等同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学习历史知识当然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止步于此,“德法”课需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深刻,从而让大学生掌握深刻的历史道理。历史事件属于感性认识的层面,想让大学生真正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理论认同,就必须厘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的历史规律,把握好历史事件与历史规律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从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中,看到发展趋势,认清和认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原因。

  (四)讲述好“四史”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德法”课的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性质,决定着它是一门有情怀有温度的课程,在讲到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精神等内容时都非常适合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来阐释。我们的民族不缺故事,缺的是能把故事讲到学生心坎里的人。习近平同志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6]

  讲好“四史”故事,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四史”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将“四史”融入“德法”教学的实践中,须培养自己讲好“四史”故事的本领,在“四史”中选择出最贴合学生、最打动人心的故事,结合自己的讲授风格,讲清楚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并做出理论上的升华,把故事讲好的同时也把道理讲透彻,同时要注意避免走向低级趣味。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品味有内涵的大学生,向他们讲述同样有品位有内涵的故事,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四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路径

  2021年,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正式投入使用,与 2018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比,做了较大的改动,其中形式上的变化尤为明显,可读性增强了,如新版教材巧妙而新颖地设计了图说、拓展、名言、明辨、二维码等五大板块。这对我们把“四史”融入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挖掘“四史”融入的路径,创新融入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史”教育和“德法”课程的教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立足于新教材,就是立足于这门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性质。在教学中,结合现有知识点有机融入 “四史”内容,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避免“四史”生硬地融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与其他思政课程重复融入等问题。鉴于把“四史”融入“德法”课程在本质上是为整个思政课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决定“融入”不可能像历史教育那样以全景式、长课时的形式来进行,只能在特定教材内容之中和有限课时之内,以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来展开。这就提出了一个至今还没有足够重视的问题,那就是以什么形态或用什么样的“四史”来有机融入这门课程教学中。

  比较而言,新中国史和党史成果丰富,形态也多样,而关于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史则研究成果和呈现形态都相对较少。而现在的大学生更欢迎影音版形态的内容,为此,我们在考虑将“四史”融入“德法”课教学的现实路径时,首要需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加工、整理汇编一定量的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史方面的纸质资料,将之转化为教学内容,之后转换成影音版形态。二是精心选择并编辑出基本反映新中国史和党史方面的影音资料,制作成教学内容。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把这些内容按照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要求融进去,特别是结合教材中颇受大学生喜爱的五大新设板块,使“四史”内容和原来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一)从“四史”中汲取人生真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教材的首章即向大学生发出了“怎样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之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找准切入点,有机融入“四史”,让大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该章教材的“图说”板块里,放了王进喜钻井时的照片,介绍了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王进喜在 2009年被选入“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 100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以时间线索,串成一条壮丽的新中国发展线,展现给学生。通过一位一位平凡又伟大的共产党人的真实事迹,向大学生传递初心和信仰的力量,引导大学生以前辈为榜样,及时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让理想从“四史”照进现实,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二章,“四史”可以在此融入教学中,让大学生懂得理想信念既是灯塔更是风帆,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在本章的“拓展”板块中,教材里引入了一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位中共早期的党员代表董必武。我们可以结合董必武作为中共一大党员代表的身份,以党员代表大会为切入点,梳理出中共从一大到十九大的一系列代表人物及重要事件,并可以通过 VR在线等形式,参观上海一大会址,让大学生真切体验到我们的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阔发展历程。回顾百年历史,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感受到我们党发展历程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这些都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好教材,为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养料。

  (三)传承“四史“中的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这一部分的“四史”有机融入,主要可以体现在第三章中国精神的教学实践中,让大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该章教材的“名言”板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关于脱贫攻坚精神的一段讲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此为入口,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创新,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历程。由于这个过程,大多数大学生的父辈都是见证者和获益人,所以在融入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口述历史的形式,鼓励大学生访谈自己长辈的各种故事。让学生自觉地在历史情境中悟真理,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角度,体会出党的领导是不可撼动的定海神针,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现实的动力。

  这一块的“四史”有机融入,可以从教材第六章的法治观教学实践中着手,促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的精髓,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本章教材的“拓展”板块中,向我们展现了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总体目标。我们可以从这里引出新中国 70年法治史的内容,梳理出新中国 70年法治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让大学生学史增信,更加深刻地理解 2020—2025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新中国 70年法治史,对于一部分思政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认真领会“四史”教育的精髓,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搜集 70年法治史的相关资料,并且始终能保持敏锐的政治意识和理论嗅觉,带领大学生汲取法治的智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掘新中国 70年法治史中的诸多第一次和标志性案例,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3-31)[2021-10-22].

  [3]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EB/OL].(2021-07-03)[2021-10-2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作者:孙道明,裴学进

更多学术问答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