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端服务

休闲体育教育的时代内涵_体育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推荐论文 时间:2011-10-21

休闲体育教育的时代内涵
邵平
摘要:休闲体育教育的时代内涵是现代学校体育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从宏观层面来看,具有时代特性的休闲体育教育既是休闲和体育教育两个文化范畴一体化的表现,也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微观层面来看它既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也体现了休闲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义。其价值取向则表现为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上。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

随着休闲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休闲体育教育思想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休闲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普遍有闲的社会”背景下休闲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休闲体育教育的认识基本达成如下共识,即“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尽管概念明确指出休闲体育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然而从一种体育教育的理念到特定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实践还有漫长的道路。依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关于休闲体育教育内涵的解读将对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理性认识成果向实践转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1.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和体育教育两个文化范畴一体化的表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休闲有时遭受质疑,有时又被人们合理的提倡。直至20世纪,在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休闲的合理性才得到显露,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同,成为社会发展的合理内驱力[2]。时至今日随着休闲实践的发展和休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休闲与教育、体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甚至美国有学者研究认为:能否策略性的提供集体育、文化和娱乐活动于一体,并成为学习中心、社交中心和观光胜地的大学是美国大学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3]。可见休闲已经成为推动大学教育乃至各学段教育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在休闲推动教育改革的同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也面临着休闲时代到来的巨大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遍有闲的社会”已经到来,人们有时间享受体育休闲生活,然而学校的体育教育能否与休闲社会接轨成为其当前应当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纵观我国百年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出,任何一种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从“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快乐体育思想”都证实了社会发展大背景和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我国有学者指出“传统体育教育是一种人类教化自然身体、使身体社会化的教育过程。当代体育教育是身体被规范化、编码化的“知识身体教育”过程,是一种泛机械化的教育过程。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是发展身体、解放身体。休闲身体教育将取代知识身体教育。”[4]可见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休闲时代到来成为推动21世纪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在这一背景下,“休闲体育教育”应运而生。
总之,休闲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驱力。因此,休闲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时代性的反映,而并非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具体地说也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下“休闲”和“体育教育”的个文化范畴一体化的表现形式。
2.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
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是以功能性的图式彼此联系的,每个建制都有自己特别的贡献并共同维持整个社会体系的存在。此外社会的巩固与凝聚要求各建制以各自的职能彼此联系起来,与整个社会业已了解并接受的价值体系相切合[5]。如果说我国目前休闲的发展状态对复杂的社会并不是必需的,其目的也不是根本性的,休闲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尚处于从属地位,至少目前还与建制社会体系无关。那么休闲体育教育或者说休闲化了的体育教育则必然进入建制化的社会体系之中,他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休闲体育教育向社会体系提供的是规范化的休闲方式,并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业余活动的内容、频率与持续的时间。
作为建制化的休闲体育教育无疑将成为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这是因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体力劳动强度的降低,社会组织对个人社会约束的弱化,个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人们的休闲与日俱增,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雅闲”、“俗闲”和“恶闲”成为其基本表现形式[6]。在这一多元化的休闲生活方式形成的过程中为了发展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并遏制消极的休闲生活方式,促使整个社会的休闲生活方式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必须通过建制化的休闲教育加以引导。无疑,休闲体育教育将在引导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建制化的休闲体育教育将对促进整个社会休闲方式的文明化、知识化、科学化和运动化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体育在休闲中的地位也使休闲体育教育成为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
3.休闲体育教育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要将休闲运动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之中。然而,系统理论告诉我们,认识一个系统只进行元素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结构分析;改革一个系统只靠更替元素也不行,还必须进行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看一个系统的作用只进行元素的功能分析是不可靠的,还必须进行整体功能分析。因此,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休闲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将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体系,还必然涉及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的改造问题。这一问题事实上是对原有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而并非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也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
显然,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不能只停留在运动项目的作用、功能的分析或进行单一项目的增添、消减上,而必须对其整体结构及功能进行研究[7]。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这一传统问题,又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后者具体包括心理拓展训练、紧急救护与逃生的身体活动技能、运动处方和锻炼出方、野外体育活动和时尚运动项目等[8]。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是其对现行学校体育教材体系改造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理和规律的探索[9],也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有机的融合这些缺乏内部逻辑性和外部规定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使之有效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积极休闲方式的养成问题。因该说对原有教材体系“破”与“立”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在休闲体育教育理念进入人们视野的初期,我们必须正确的审视体育教材体系这一现实问题,不能再让这一思想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目的。要深刻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本身就包含了教材体系的重构问题。
4.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
休闲体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它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的特征:它既不是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以崇拜力量为目的;它既不要求遵守刻板的规则,也不要求有规律的强烈训练,而是通过非形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放松和舒服[10]。罗歇·苏这段描并非在解释作为名词的“休闲体育”和“体育运动”的区别,事实上他阐明了作为动词的“休闲体育”和“体育运动”之间的过程区别。由此来看休闲体育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问题,也就是说它本身就包含了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
以往关于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有如下三点共识:体育教学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和途径;体育教学过程是有组织的程序和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毛振明先生在其《体育教学论》中也指出:“体育教学过程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这种乐趣是体育运动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体育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11]。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并不是要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过程,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实施中突出休闲性和学生的乐趣体验。
杜威经验教学理论认为纯粹的经验是最基木的东西,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一切学习来之于经验,从经验出发的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杜威认为,经验就是尝试或实验,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验、行动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感受,于是“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12]。尽管现行的体育教学过程依然在一定意义上贯穿了杜威的这一教育思想,然而不能否认“四阶段”、“四过程”及微观层面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再练习”的教学过程模式依然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并且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看不能说不是体育专业教学过程的“修订版”。而注重休闲性和乐趣体验的休闲化的体育教育,通过传统的教学过程难以实现。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是否应该从“游戏”切入,或者如何从“游戏”切入,再通过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导入以上所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杰弗瑞·戈比在其著作中指出要使教育更有休闲色彩,要“把它作为教育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的角度来教育理解”,“如果个体游戏(信息处理和刺激)的需要得到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就有可能开始向自律的过程发展”[13]。总之休闲化的体育教育过程对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都提出的新的课题,这一过程是休闲体育教育系统的重要部件。
5.休闲体育教育是积极人生态度和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
    休闲体育不是一种新的体育形式[14],休闲体育教育也不是一种新的体育教育形式,他都是体育文化时代性的反映。尽管如此,休闲体育教育所具有的时代性依然在其教育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了特殊性。也就是说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具有时代性的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休闲体育教育本身便包含了独特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否则也就否定了休闲体育教育的时代性。
关于休闲的研究著作中非常注重“体验”这一概念。约翰·凯利认为“体验不是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行为以及对这正行为的解释性意识,是一种与当时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精神过程。”[15] 我国有学者李仲广认为“体验是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学习方式”[16]。从这一视角来看,具有时代性的休闲体育教育教育价值体现必然与个体的“体验”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一体验的价值则体现在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上。
刘海春的研究认为,休闲教育要重“道”而不仅是“器”,也就是说休闲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不是技能的培训和信息的提供,而是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重建人类伦理道德的建设性作用[17]。教会人们如何利用休闲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个人在休闲生活中幸福与否、质量高低,决定因素不是他是否掌握了休闲的技能,而是他自己的休闲价值观,它支配着一个人对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认为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是“成人化”教育,一种人生价值观教育,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教育。
理想的休闲必须是发展性的,必须是一个能使人投入其中,不断学习,并使自己有所改变的连续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对青少年的休闲教育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对他们进行休闲人生的教育。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休闲体育教育则可以成为承担这一教育任务的建制化组织形式。休闲体育教育通过设立具有挑战性的,并能够给予学生的生活以积极意义的运动目标,继而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追求目标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所需要的运动技术与技能,从而实现获得自我意识的和谐这一具有时代性的休闲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6.结语
    “快乐体育思想”从其提出到淡出学校体育舞台的事实表明,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或理念的提出到付诸实践的体育教育革新,其间还需做好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诸多准备。一但这种准备不足很可能导致该体育教育思想或理念长期停留在认识层面,导致体育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实践的“貌合神离”。休闲体育教育的提出尽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否能够指导体育教育的革新并最终转化为体育教育实践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休闲体育教育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内涵解读,将成为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他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休闲体育教育的文化特性,休闲体育教育在我国现阶段休闲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实践层面对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和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P85-89
[2]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0P2-3
[3][美]杰弗瑞·戈比著,张春波,陈定家,刘风华等译.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P113-118
[4]赵岷,许国宝,李翠霞.由教化身体走向解放身体——体育教育的21世纪猜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P53-57
[5][美]约翰·凯利著,赵冉,季斌译.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8,P164-173
[6]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研究现状与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P75-79
[7]杨丽华.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P535-537
[8]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P76-91
[9]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P65
[10][法]罗歇·苏著,姜依群译.休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P74
[1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P42-45
[12][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P57
[13][美]杰弗瑞·戈比,康筝,田松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P305-306;296
[14]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3)P57-62
[15][美]约翰·凯利著,赵冉,季斌译.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8,P25
[16]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P175-176
[17]刘海春.休闲教育的失位、错位与归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4)P67-70

作者简介:  邵平  男(1959—)陕西汉中人,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更多学术问答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