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端服务

《越南概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视角

所属栏目:推荐论文 时间:2011-10-18

《越南概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视角[ *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地方性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
]*
钟珂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论述《越南概况》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情况和教学水平,重新审视和挖掘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潜力,对《越南概况》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越南概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越南概况》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现状
《越南概况》是一门依托在高校本科教学大纲中的公共文化素质选修课。每个学期期中开始挂在学校的教务管理网站上供学生自由选课,选课人数达到25人以上时,该课将在下个学期开课。《越南概况》这门课程设定为每学期16个课时,每次课四个课时,在连续四周内上完。课程内容涉及介绍越南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让学生对东盟国家越南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有所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为将来应对社会需求,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对精通东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做个前期的准备。《越南概况》这门课作为学生的公选素质课,多利用周末时间开课,这对学生的体力和精力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将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达知识,是类似公选素质课面临的问题。

《越南概况》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资源范围的框定决定了教师选择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去选择课程资源,既要把握住现有资料,同时也要注意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与实际教学环节相呼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及时调整课程资源的分配和查找途径,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因此,在查找《越南概况》课程的教学资料时,教师不能以既有的教学模式框定课程资源的查找范围,只查找部分教学素材或者在限定的思维模式下查找教学资源,束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教师如果偏重于对书本文字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则学生的认知层面只能局限于文本,而少了对非学科性、非文字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学生难以获得全部的知识,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越南概况》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由于学生们在大学四年中规定要修满公选素质课4学分,每选修一门课程一分,所以有部分学生选课时并没注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自身预计达到的学习目标也不太了解。另外,由于选课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兼顾全班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例如,在2007-2008学年下学期《越南概况》选课人数达到92人,全部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上课,面对如此多的受众,教师的精力只能力保将课程内容讲授完毕,难于逐个对学生进行辅导。此外,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不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多数公选素质课都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学生参与查找课程资源的机会不多,因此学生们也不清楚该如何查找课程资源。
学校教学资源的分配问题
相对于其他课程,《越南概况》这门课的可查找课程资源显得过少。例如图书馆中极少关于越南概况的书籍,仅见2002年至今的越南国情报告和五六本关于越南风情的介绍书籍,而影视资料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这显然不能满足我校学生对课程资源查询的需求。同时,在课程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上,未能建立起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建议不能马上体现在本课堂上,而要到教师承担下一年度的教学任务时才能有所体现。因此,不能及时地对该堂课起到促改促教、提高教学水平、扩展课程资源的目的。

拓展《越南概况》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条途径
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与途径,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二)加强校外课程;(三)帮助学生与喧嚣以外的环境打交道。”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对我们开拓高校教学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理论和教育水平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明确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和方法
《越南概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事物的观点,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的问题和当前的局势,能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而不受片面观点的影响;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本门课程,提升学生对这种文化素质课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增加对越南国情了解的同时,将兴趣点延伸到其他东盟国家上,扩大学生对我国周边国家的了解,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另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课程资源查找能力。首先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资源应用模式,并引导和辅助学生查找课程资源,并让学生学会从中分析出准确的资料为课程所用,弥补自身专业的缺陷和不足,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课程资源开发目标。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应用网络资源的巨大信息量,突破现有传统课程资源的局限性,开展网络课堂、电子作业、邮件答疑等信息化方式,拓展教学方式和课程资源的运用。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操作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信息收集和资料查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能够使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查找课程资源,并将大量信息通过网络资源发送到学生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课程资源。通过网络课堂,还能够让教师在课堂外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难题,进行网络讨论和论证,解决课堂上受时间限定无法解决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扩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信息量,实现课堂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资源的交换互补。
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参与式学习
    在东盟各国中,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具有悠久的传统友谊,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惟一与越南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广西有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的广宁、谅山、高平3个边境省接壤,分别是凭祥、龙州、靖西、宁明、防城、那坡、大新、东兴,边界线长637公里。广西师范大学的生源大多数来自于广西本地,选课的学生中部分家庭就处于中越边境地区,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父辈们谈论邻国越南的情况,有的家中还有亲戚往来于中越之间做边贸生意,这个邻邦国家的神秘色彩是部分学生对越南文化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建立教学评价循环体系
教学评价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反馈,课程上得好与否、知识是否顺利传送给了学生、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附合学生需要、教学理念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潮流,都能通过教学评价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和评语找到自身不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在学期末将教学评分结果进行公布,教师们相互学习指正,另一方面将教学评价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给与获评较好的教师以奖励,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评促教、以教获评,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正常循环运作。
将社会资源与课程资源良好结合
广西师范大学是目前全国吸收越南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大学,这源于我校与越南长久的友好关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依托中国在广西桂林专门开办学校为越南培养人才,今天广西师大的育才校区当时曾是越南育才学校和“九二”学校的办学校址,这里为越南培养了数千名各学科优秀人才,其中成为越南国家部级以上的官员20多名,还有现任的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也曾是广西师范大学的留学生。这些潜在的校友资源正是中越文化交流的良好基础,挖掘并发挥这些校友的资源优势,邀请校友回校讲演介绍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长期从事中越文化交流的知名人士到课堂中来,介绍中越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直接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疑惑和问题,实现课程资源的及时补充和更新。此外,校内现有的大量越南留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邀请越南留学生走入课堂,与中国学生融合在一起,由他们现身说法介绍本国的风情,将课程内容展现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们了解了自身知识的缺陷和不足后,自觉回到课堂和图书馆寻找相应资料弥补知识的缺陷,构建课堂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结合、转换互补的教学培养模式。

挖掘《越南概况》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通过《越南概况》这门课,学生们感受到了邻邦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改变了对越南原有的陈旧印象。学号为200510200088的同学在课后感想《越南印象》中写道:“通过上越南概况这门课,彻底改变了我以前的想法。越南是如此勤劳热情、资源丰富的一个国家,……,我现在才意识到原来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和可笑,没有经过验证和思考的结论看来都是不准确的。”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课程,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对课程内容印象更深刻,不仅提高了分辨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而且逐步掌握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平台查找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了解别国情况的同时,会深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不足,学会尊重别国文化和发展现状,能够用更平和、更包容的态度来审视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尝试用他者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用平衡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促进教师知识面的扩展、教学水平的提高
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应的查找课程资源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对学生的课程资源查询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够及时回答学生在搜寻资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些成为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拓展课程资源内容的积极因素。其次,通过校内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相结合,教师不能再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只有积极与校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交换信息资源,才能及时补充有限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不至于与现实情况脱节。另外,教学评价体系的正常运作,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改革的进度,及时反映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实现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模式。
促进中越文化交流,顺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趋势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的快速增长将对熟悉东盟各国国情、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学生们通过课程资源的参与性学习,对所接触的知识文化印象会更深刻,社会资源的运用也拉近了学生与所了解国家的空间距离。通过开设《越南概况》这样课程,为中越文化交流搭建起信息平台,构筑起民间交往的桥梁,同时在校内开展中柬、中泰、中印、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个国家留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中国与东盟各国友好交往的文化氛围,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学生探寻邻国风情的兴趣,培养更多有志于从事中外友好交流工作的使者,顺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越]梅李广.越南全景[M].吴彩琼译.越南世界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4. 唐凌,闭彦龙.耕耘者的思索[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5.东南亚研究中心.广西与越南发展边境经贸关系探讨. http://www.gxucseas.com/datashow.asp?id=306[EB/OL][2009-08-20].中国-东盟研究网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地方性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

 

更多学术问答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