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0
[摘 要]基于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考,以高校“工程测量”课程为例,探索了课程思政能不能融入、融入什么和怎么融入工科专业课的问题。从思政元素挖掘、具体实践和具体做法等多个维度出发,阐述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融入“工程测量”的具体过程和思考总结。通过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设计等实践得出,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本课程,可以事半功倍地服务于“三全育人”。这对于工科高校测绘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测量;高校;思政元素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解惑,具有践行课程思政的先天优势。“工程测量”是研究地球空间中具体几何实体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大地测量与测绘工程人才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交通工程和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因此,挖掘“工程测量”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践行课程思政,对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工程测量”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中央有要求
强调,教师队伍要做到“四个相统一”,首要的就是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育人的责任。这就是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2]。通过“工程测量”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外业实验的动手实践,学会运用测绘理论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准则,培养具备艰苦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大国工匠人才,以及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践行课程思政、落实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
(二)育人有必要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至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3]。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大国工匠,一方面需要掌握专业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坚定的家国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三)实践有可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构建知识体系,根据课程的专业特色,适时、适切、适中地提炼理想信念、创新精神、责任担当等育人要素[4],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工程测量”课程中讲授的学科发展史、超级工程和社会热点等,背后都离不开国家统一和民族强大。通过梳理总结和巧妙设计,在课堂上不着痕迹地将育人要素渗入“工程测量”课程中是完全可行的。
二、“工程测量”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对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实践层面,有基于专业视角的探索,也有基于某一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研究[5]。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与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密切相关[6];测量平差模型和精度评定方法等体现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来的超级工程和社会热点等,无一不渗透着家国情怀。因此,无论是从课程基础理论,还是从现代测绘技术发展来看,“工程测量”课程都蕴含着丰富、感人的思政元素。笔者以课程思政融入工科高校学科基础必修课“工程测量”课程为载体,进行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尝试。
(一)在理论讲授中,将学科发展与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有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了四个精度越来越高、适合国情发展的大地坐标系。每一个大地坐标系的建立都离不开祖国的和平、经济的发展和党的正确领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各装备方队的整齐划一,离不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的准确定位和导航。北斗阅兵辅助系统在算法、芯片、终端、软件和系统等各个方面完全实现了国产自主可控,并进行科技创新,从而解决速度、距离和人装合一如何控制这个阅兵的大难题[7]。过去,我们严重依赖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系统在导航定位授时、测绘、灾情预警和国防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8]。通过引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从国家安全角度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在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原理时,学生就听得更加专注投入。因为若没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永远也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二)在测量实践中,将外业艰辛与培育艰苦奋斗品德有机结合“工程测量”课程不仅有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外业测量,一方面将课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一方面,体验前辈们当年在 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外业测量的艰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国庆期间热映的电影《攀登者》,是根据我国登山队、军测登顶珠峰的历史事实改编而成的,中国人用勇气、用技术、用实力打破国外“测量权威”的垄断,用生命标出珠峰之巅的“中国高度”。这些队员徒步行程 6000多万千米,获得了近半个中国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成果。
“40年前,国测一大队的同志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勇闯生命禁区,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利用GNSS卫星测量、冰雪探测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2020年重测珠峰,再次创造了多项第一的壮举[9]。本门课程所配套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体验了外业测量工作,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在科学训练中升华了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责任担当。
(三)在数据处理中,将严谨负责与培育大国工匠精神有机结合
科学严谨地测量平差计算,是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内化。“工程测量”课程包含大量的数据处理教学任务,需要严谨科学的方法,容不得一丝差错。世纪工程,测量先行。珠港澳大桥建设之初,施工没有参照物。珠海高程基准传递路线约 250千米,测绘工作者综合利用高精度GPS定位、精密水准测量、重力场理论与方法、高精度跨江三角高程测量等先进理论和技术,达到了首级平面控制网相对点位精度优于 2毫米;首级高程控制网精密平差后每千米的误差仅 0.3毫米。
还有,珠港澳大桥工程建设难度最大的是岛隧工程,岛隧工程中深埋沉管受复杂因素影响,贯通精度的控制难度直逼技术极限。测量人员用一贯严谨和万无一失的态度,逐一克服困难,保证了沉管的精准贯通及主体桥梁工程的顺利合龙[10]。从珠港澳大桥测量故事可以看出,没有严谨、攻坚克难、保证万无一失的精神,超级工程不可能实现;没有大国工匠精神,珠港澳大桥多处测绘创新不会出现。总之,通过用隐性的教育方法将家国情怀无形嵌入专业知识当中,学生能自然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从国家安全角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生能体会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责任担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国工匠人才,助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工程测量”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做法
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过程中,笔者在教学的群体、方式、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化解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助力全员育人使用较为含蓄和隐形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化解部分学生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而产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自己感知和体验,顺其自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从而达到更为持久的教育效果。将生动感人、贴合生活的事件与枯燥的工科理论有机结合,提高了上课抬头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国家统一和发展有了更贴切的体会。
(二)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促进全程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拓展到外业实践和课下。在外业实践中,小组自愿结合,分工协作,从实验设计到精度评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课下通过作业、微信群互动和知识点分享,用生动的小视频和小动画巩固相关知识点,在扩展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拓展思政元素融入的深度和广度。以专业前沿技术发展为引领,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相配合,多维度、多层次践行课程思政。鼓励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学生,提前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引导学生将选题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全程育人。
(三)拓展教学群体和教学方式,推动全方位育人教师讲授与学生讲解交叉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上台讲解知识点和总结章节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课下复习、查阅各种资料与积极思考的能力。同时,以提问巩固和检验重点概念的方式,通过学生反馈调整讲课进程。围绕热点话题,分组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和疑惑。依托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培养模式等,形成全链条闭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专业人才。
四、“工程测量”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体会
课程思政践行以来,笔者发现,把隐形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后,干枯的“工程测量”课程有了灵魂,增加了学生对专业课的思想认同感,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讲,有三点体会。
(一)要携手共育,不要各行其是一方面,育人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仅靠思想政治专门力量,效果有限。所讲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也即专业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携手并进,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任务,也提升了课程的魅力,可以说相得益彰,由此更加坚定了走课程思政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要精准发力,不要隔靴搔痒工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泛化地哪里都能融入,稍有牵强,就成了“两张皮”的尬课。不能隔靴搔痒,找准切入点非常重要。在授课中,笔者追求顺势而为地引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传播正确的“三观”,不留痕迹地教书育人,水到渠成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三)要点到为止,不要画蛇添足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要把握好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度,毕竟课程本质还是专业技术课程。专业课程要根据育人特点和要求,创新育人内容和教学方案,在保证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课程的站位。不能本末倒置,课程思政追求点到为止,让学生主动体会和领悟;不要画蛇添足,否则会弄巧成拙,将专业课程变成了生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高校工科专业基础课“工程测量”课程的思考和实践来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恰当融入,将枯燥的工科课程转变成了有温度、有情怀和有灵魂的专业课程。无论从课程整体,还是从若干工程案例出发,从“工程测量”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通过“工程测量”课程的践行,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如盐入水地融入专业知识,可以事半功倍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靳诺,徐志宏,王占仁,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笔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4-20.
[3]高德毅,宗爱东.“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9-10.
[4]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6-30.
[5]周爱华,逯燕玲,付晓,等.GIS专业“测绘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测绘,2020,34(10):1481-1484.
[6]徐丽华,盛庆红,李 兵,等.高校测绘类课程“课 程思政”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9):168-172.
选自期刊:教育教学论坛 2022 年 7 月第 27 期
作者信息:王 金,张志清,马宏伟,曹丹丹,鲍 艳(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