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11
摘 要: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丰富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通过从高校与企业双方视角,对当前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发现主要存在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科学管理机制缺乏、课程体系不规范、评价体系不完善与“双师型”教师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保障建设经费、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课程体系、优化考核体系与强化师资建设来切实解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入推动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 实践基地; 建设现状; 优化路径
1 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企业的积极配合是高校建设和运行校外实践基地的核心,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协调实践资源的分配,共同设计与专业背景契合的实践课程。企业作为责任主体的一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学校作为责任主体的另一方主要承担基础教学的义务,其让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则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校和企业两者巨大的责任差异,是所有高校在建设和运行校外实践基地都会面临的主要难题。
1. 1 高等院校参与现状
1. 1. 1 规章制度建设现状
在传统的毕业实习教学模式中,高校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日常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等规章制度的确定都由高校来统一制定。以致在毕业实习指导教学中只有高校教师,缺乏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参与。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时,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 另一方面严重打击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由于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的不完善和实习时间较短,以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敷衍了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1. 1. 2 实习经费保障情况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不断增加实习经费的比重,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较大的经费缺口。其次,难以开发高质量校外实践基地,由于实习经费的不足和为了节约成本,高校难以与高质量但是地理位置较远的企业达成联系。最后,在企业设计的实习环节中,通常采取指导老师带领参观学习,让学生实际参与并操作环节并不多,以致学生只是对企业整体运营有了简单了解,并未深入参与至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严重脱离了实践教学的目标。
1. 1. 3 “双师型”教师队伍情况
当前普遍高校中,主要以教学科研型教师为主,缺乏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拥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主要承担的是管理的职责,主要的实践环节仍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主导,但由于企业导师主要的授课对象通常以企业员工或者同行业从业者为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不深,以致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 2 企业参与现状
1. 2. 1 校企合作模式发展情况
当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双赢合作模式缺乏稳定性,比如重视形式,忽视内容重要性,大部分企业积极与高校或教师达成实践合作,但培养方 式 松 散,漠 视实践学习的效果,导致学生共同参与激 情 相 对 较 低,怎样积极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协同开展实践师资队伍,提升企业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也是 亟 待 解 决 的主要问题。
1. 2. 2 企业经济效益保障情况
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由于刚接触相关领域,难以更好地参与至企业运行中,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运营造成干扰,增加运营成本。此外,企业还需要抽取一部分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企业导师,加大了企业人工成本。最关键的是,在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承担一部分机密泄密的风险,尤其是完成实践学习的大学生,通过一年的实践学习,已经具备较为完备专业理论知识及核心技术,毕业后可能会将这些关键技能带到新的工作岗位。
2 目前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实践教学中,专业实习是提升学生整体社会竞争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能让学生提前对当前行业环境和就业环境有所了解,协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所以,专业实践中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之间仅搭建了简单的合作桥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2. 1 实习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的投入,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唯有将基础夯实,才能更好地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进而确保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中,企业需要抽取一部分高层技术骨干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与运营成本,由于高校与企业间未能搭建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桥梁,以致部分企业不愿承担这部分额外的费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实习任务敷衍了事,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实习质量。此外,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不足,所投入建设的实践基地规模小、设施不健全,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锻炼岗位单一,学生虽然花费了时间实习,但整体的综合能力却未能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建设经费不足也会间接导致学校培养精力、学生实习时间的浪费。
2. 2 科学管理机制缺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效发展,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深度交流。找到高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契合点。但在组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系统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校外实践基地并没有针对实习生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以致在对实习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疏于引导,学生对实习积极性不高,在实习过程中“混日子”;二是严格的管理,学生承担过重的工作压力与工作任务,学生对实践学习充满抗拒,难以达到预定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是高校的统筹布局与各院系的精准管理存在脱节,由于管理层和各院系直接的联系较为薄弱以及各院系的专业特色不一致,各个院系都结合各自专业特色来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致建立的基地没有形成节约化、模块化、平台化、网络化、开放化的运作格局,院系间的资源共享受到阻碍。
2. 3 课程体系不规范
绝大多数的校外实践基地并未针对学生制定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同于校内课程的学习,对于校外实践中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高校和企业来共同拟定,通常企业培养体系和实习内容更多地侧重于新入职的员工,但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中并不关注怎样实现培养目标、时间如何合理分配,从哪几方面来提升学生能力,由于企业出于对学生工作能力的不信任和对学生安全的重视这两个因素的限制,以致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操作环节的并不多,往往在校外实践环节中,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打印等事务性的工作。这种形式化的实习难以达到学校的实践目标。其次,学校对于学生实践学习后续的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学校仅是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但对于企业的培养内容与学校的实习培养目标是否契合,并未进行深入调研,部分高校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总体而言,缺乏针对性地实践学习安排是难以系统性提高学生整体实践能力。
2.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系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于精准确定实习目标,把握实习方向、增强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习过程中,系统、完备、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让学生,更侧重于自身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整体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而不是仅仅走个过场,仅为呈现一个纸质的实习报告结果。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育应当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需要对理论教学的进行适当补充即可。受到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学生从主观上对校外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认为校外实践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以此来获得学分,所以只要按时参加此项活动即可,由于,学校的指导老师获得的是缺乏真实过程的实践报告,以致老师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实习质量,那么有效的考核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在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后,学校并未实时跟踪企业的指导情况以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在实践培养环节中学习到新知识并不了解,以及对于企业的运营情况是否能足以实现培养目标的需求了解甚少。
2. 5 “双师型”教师缺乏
一直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长期与企业实操业务脱节,很难在更具综合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部分负责校外实践的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高校老师,在从事理论教学之前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业务水平也相对较高,但却经常忙于自己的课题和科研项目,不能全心投入校外实践教学,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反而多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和一些实验人员。同时,分配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较多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缺乏深入企业学习的积极性,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更难以较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3 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优化实践能力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的关键,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学生进入企业中,体验真实的经营环境,不同于校内的授课,企业不但是产业经济结构中的一环,还是学生将来的用人单位,在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水平和职场竞争力有着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为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至实际操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切实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优化现有的实践基地运行模式。
3. 1 落实经费保障
通过设立校外基地建设的专项经费,并配套严格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可以缓解校外基地建设的经费压力问题。此外,还应该不断强化基地的“自我供血”功能,使得经费来源向多元化发展,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师资优势与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与组织管理服务; 企业也可以通过设立学校合作基金,在实现校企共同投入、携手共赢局面的同时,有力缓解校外基地建设的资金荒问题。
3. 2 完善管理制度
结合学校与教学培养的现实需求,高校可以依托校外实践基地设立专职业务部门,主要对接与企业的业务合作,并通过邀请企业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实地指导与建设研讨等途径,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以及时发现基地建设和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此外,学校的各个学院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与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的基地运行模式、实习大纲制定、导师指导制度等相关培养方案。
3. 3 规范课程体系
不同于学校内部的常规课程设计体系,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培训体系于课程设计应该更偏向于企业实践的需求,由于校内课程设计在培养目标、管理方式与能力塑造等方面与企业管理模式会存在相应的差距,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注重完整系统的培训方案和体系设计。学校需要在基于自身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能力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操作性强、适用性广泛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融入未来的职业生活之中。例如,有企业施工实践需求的专业,在课程设计中要加入施工现场参与、相关数据测量与整理等工作之中; 在企业车间实习的学生,需要亲自参与一线的生产操作过程等环节。
3. 4 优化考核体系
除了传统的学校考试制度之外,校外实践基地的考核体系需要更加全面与完善,发挥发挥多主体参与、多方面协同的系统评价思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对于高校而言,学院应该根据企业需求在考核制度上更加贴近实践现状,制定合理、科学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需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实践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通过学生定期汇报与自我评价,上级领导按时进行汇报听取与表现打分等方式。最后,在校企共同协力的基础上,组建由学校代表、企业领导以及学生代表在内的第三方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实践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构建数据公开、规范科学、动态互动的考核评价体系。
3. 5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校企需要协同开展“双导师制”培养管理模式。其中,校内导师重点承担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职责,校外导师主要承担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应用指导工作。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培养方案规范导师指导的权责内容、教学要求和计划、考核标准于方式等对制度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为了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指导能力,可以为校内导师提供一些到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挂职锻炼机会,通过增加校内导师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使其在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时更加突出自身优势; 还可以聘用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搭建起一支人才汇聚的师资队伍。
4 结论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基地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能够使教学计划与市场需求更贴切。高校应当依托丰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等复合型人才,各类实践基地也应作为高校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重要途径。推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业务流程当中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应有之意,必须不断保持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方面的探索和追求,重点通过保障建设经费、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课程体系、优化考核体系与强化师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深入推动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聂永刚. 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问题探讨[J]. 财会通讯,2020,( 23) : 163-165.
[2]蒋仲铭,鲍安红,汪时机,等. 土木类专业本科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20,45 ( 08 ) :137-140.
[3]滕君华,林彬,闫秋娜,等. 卫星通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 07) : 154-157.
[4]余昭胜,廖艳芬,夏雨晴,等. 基于层次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法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S1) : 292-296.
[5]李明磊,黄雨恒,周文辉,等. 校外导师、实践基地与培养成效———基于 2013—2017 年专业学位硕士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9,( 11) : 97-102.
作者:盛 洁 易婧姣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