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端服务

关于科技类学术专著编前审读的要素分析

所属栏目:科学技术论文 时间:2022-04-06

  [摘要]在出版过程中,编前审读对学术专著的出版质量及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编辑作为开展编前审读工作的重要人员,要对编前审读形成充分且正确的认知,包括编前审读的意义和原则。本文以编辑出版实践为依据,探讨编前审读的意义,分析其原则,阐述学术专著编前审读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学术专著;编前审读;编辑

科学专著审读

  编前审读是学术专著出版的重要环节,会对图书的出版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图书的出版质量主要体现为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而学术专著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有效传播与其出版质量关系密切。因此,编辑需要重视对学术专著的编前审读,以保障稿件的出版质量[1]。本文重点针对科技类学术专著编前审读的要素展开论述,这对其他类型学术专著也具有参考意义。

  一、编前审读的意义

  学术专著是作者经研究发现并提炼总结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其所形成的原稿作为出版的基础材料,经相关学者及专业人士评审,作者结合评审意见修改原稿,原稿在作者不断完善后得以录用,并进入编辑审读及稿件加工环节。编辑对稿件进行润色、纠错、修改,使成稿满足出版要求,最终以学术专著的方式出版,向读者呈现,由此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

  可见,编辑审读加工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编前审读为编辑的重要工作内容及环节,严格的编前审读可以保障稿件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2]。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从纯学术方向,以个人擅长的视角来完成研究成果的撰写,编辑则以第一读者的视角,客观且独立地审读该原稿。因此,编辑、作者看待稿件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不相同,二者互为补充。这有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减少稿件错误及遗漏。

  在审读环节中,无论是文字、图表,还是实验、步骤,涉及出版质量的内容均需要经过编前审读,以保障稿件质量。仔细、认真的审读是编辑加工的重要前提及基础,借助编前审读,编辑可对稿件价值、内容加以鉴别,并不断完善稿件。同时,编辑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精力、智力来对稿件进行审读、修改、梳理,定取舍、审高低、改正误,充实并丰富稿件内容。由此可见,学术专著的编前审读作为一项需要创造力的脑力劳动,也是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编前审读的原则

  对一部学术专著而言,编前审读通常要求编辑“三读”稿件。首先,编辑需要通读稿件,提炼作者观点,掌握作者围绕论点所展开论证的方式,并对稿件的篇章结构和安排进行分析,即从宏观视角出发了解原稿的基本情况、全貌。其次,编辑需要细读稿件,针对原稿的细节展开推敲,结合其中不足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最后,编辑需要复读稿件,依据自身对文意的感知、理解,从整体上评判稿件内容的方法结论、整体结构、主要论点等,对前期所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重新修正并核对,制订最终稿件的修改建议。

  在“三读”环节中,细读环节需要编辑投入充沛的精力、时间,针对稿件细微之处提出自身见解,并制订具体的修改建议。这既是对稿件通读环节的细化、深入,也是复读环节的前提、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编前审读中,编辑应把对稿件政治内容的把关放在审读工作的首位[3],并需要着重对学术专著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特点展开分析,提出稿件改进建议[4-5]。

  (一)科学性学术专著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在通常情况下,学术专著的科学性、学术价值多由审稿专家做出评价。但在实际审稿过程中,因为每位审稿专家在思维方式、研究方向及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每位审稿专家针对同一稿件的评价也各不相同,加之每位审稿专家除了审稿,还担负日常学术工作,研究任务繁重,难免会产生差错或遗漏。因此,学术专著的编前审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审读过程中,编辑需要仔细检查稿件质量,并全面把关稿件。编辑既要对稿件的学术价值进行评判,也要对稿件选题、稿件出版后将产生的传播效果、传播范围等予以重视和考虑。由此可见,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并非互相替代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关系。在编前审读过程中,编辑应整体把控稿件的科学性,为后续专家审稿提供重要辅助,也为作者思维的拓展、延续提供助力,甚至帮助作者完善并补充写作思路,为进一步提升学术专著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编辑要深入分析稿件中的科学性问题,主要包括稿件引用资料是否准确、所选取的数据处理方式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有效与准确、对照样本数量是否充足、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等。此外,编辑应借助自身专业技能、科学知识来准确判断稿件内容的正确性,帮助作者完善稿件重要观点,使稿件达到出版要求。编辑也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深化长期服务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促进自我稿件评审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术亲和力,加强与作者、审稿专家的沟通,为编前审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系统性学术专著作为交流、传播、研究前沿学科及其信息的成果,是否具备完整性、系统性尤为重要。针对学术专著,作者需要对其新知识、新信息所涉及的概念加以明确,并以此作为中心来完成论题的设计,再以论题确立主要核心,通过选择可靠、真实的论据和有效的论证方式来对论题加以论证,最终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在通常情况下,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需要符合推理、判断等逻辑学规律,充分满足论证、论据、论题的逻辑论证要求。因此,学术专著的编前审读需要编辑对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以保证学术专著的系统性。

  其一,严谨的遣词造句。学术专著要重视术语、科学概念的正确应用,强调对实验结果、方法的客观陈述,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强烈的词语应用,避免产生缩小、放大,甚至错误延伸所应用词句语义的现象。例如,将“公共卫生问题”放大为“食品安全问题”;将“相对不确定度”“不确定度”二者概念混淆,使得检测方式对“不确定度”的数据推导产生错误,最终导致结论错误等。

  其二,清晰的结构脉络。学术专著各部分的前后次序要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律,并体现一定的脉络结构。其各部分内容应互不矛盾,且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须尽量以相同的叙述方式完成同一部分的叙述。其三,严密的逻辑推理。学术专著的主题论证要重点、主次分明,环环相扣,逻辑紧密,尽可能地避免产生片面论述,甚至偏离主题的问题。例如,内容阐述不全面,主题与内容不符,或仅简单叙述重点内容,而常识性内容以大篇幅进行介绍等。其四,精准的观点结论。学术专著的结论是对研究结果产生的评价,为图书价值的充分体现,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学术专著的内容推导过程要与结论的逻辑相契合,避免产生以小推大或以偏概全等问题。

  例如,稿件中提道:“本研究抽取 20条某市售鳜鱼样品,并对各组织器官的总汞含量加以检测……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并参考 JECFA 推荐的总汞的参考摄入量,建议鳜鱼肌肉的平均每日最大食用量约为1371g。”显而易见,其仅将 20个样品检测值作为结论的依据,这样获得的结论难以保证该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由上可知,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要以术语、科学概念的正确使用为基础,借助严密的逻辑论证,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客观表述,并形成完整内容。编前审读则要求编辑以作者原稿为基础展开审读,通过信息优化、调整创造、整理加工等来进一步明确学术专著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清晰呈现内容,形成严谨结构,展开严密论证,使所研究成果能够为读者提供借鉴,并具有指导意义。

  三、编前审读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管控内容简介、前言和目录内容简介、前言和目录是稿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简介对稿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一般第一段简要介绍该稿件的内容,第二段则为读者对象。内容简介力求文字简练、准确、精彩,字数控制在 300字左右。前言主要介绍稿件的写作背景、特点、编写情况及致谢等,编辑应避免前言与内容简介互相重复,前言的字数最好在 1000字左右。

  目录一般只列三级标题,编辑要注意各级标题应“一级压一级”,即高级别标题应概括其下一级标题的所有内容,切忌各章节比例失调、上下级标题无统属关系。内容简介、前言和目录是判断作者写作能力及其是否具备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的重要依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专著的传播。因此,在编前审读过程中,编辑要确保稿件内容简介的简洁性、凝练性,前言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思想以及图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避免目录等级相差较远或非相邻级别的标题直接套用的情况发生,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这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稿件的其他辅文也应符合出版规范,这里不做详细赘述。

  (二)注重内容编前审读对学术专著的编前审读,编辑还要注重其创新性和规范性。当今时代的主题即创新, 为推动时代发展,创新尤为必要。学术专著的创新性也是学术专著的主要价值,其主要涉及方法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等多项内容。在一般情况下,学术专著的创新性由审读专家通过稿件审阅来评价。然而笔者发现,大部分学术专著在描述数据结果、实验方案方面尤为准确、详细,但缺乏通过结论来提炼该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因此,在编前审读过程中,编辑要以专家意见为依据,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对稿件创新性进行判断及思考,引导并帮助作者斟酌用语,使稿件能够严谨、凝练地表述观点。

  同时,编辑要重视审读稿件内容的规范性,确保所出版稿件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如科学技术图书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符合编辑出版工作的规范及标准。著名学者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 18讲》[6]汇总了科技书刊的 20余种国家标准,在业界有较大影响,是编辑的良师益友。《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7]详细介绍了学术专著的写作基本要求,以及插图、表格、数学公式、物理量和单位、化学式、专业符号、标点符号的规范要求,书末还附有科技图书常用各类符号 30篇,可以说是编辑加强稿件规范化的重要参考。

  (三)规范引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专著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方面,学术专著的参考文献除了能够反映研究的主题现状、背景,还可通过与内容进行价值比对来充分体现该研究的创造性、新颖性。因此,参考文献规范引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术专著的规范化程度及价值。对学术专著的参考文献进行编前审读,编辑要遵循以下几点。

  其一,参考文献数量应与学术专著篇幅相适宜,且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总条数的 1/2。其二,参考文献选择应以高质量期刊论文作为首选,否则会导致学术专著的价值降低。其三,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条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条数的 1/3,并应有一定量近两年的参考文献。若参考文献时间过于久远,则参考价值较低,且会导致稿件内容不够全面,难以保证学术专著的先进性。其四,参考文献应引入作者本人研究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稿专家对该学术专著论据、论点的可信度。

  其五,参考文献要完整,主要指参考文献的页码、期、卷、年、作者等信息均应保持完整,以体现学术专著作者认真、严谨的态度。其六,参考文献的文中标注与正确排序要保持一致,文中不同位置的标注应匹配,避免产生混淆无序,甚至张冠李戴等问题。其七,参考文献规则要以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作为参考。对一部学术专著而言,作者认真、严谨地引用参考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和研究风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术专著要使科研成果有效传播,其质量尤为重要。而在学术专著出版过程中,严格的编前审读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编辑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严格把控学术专著质量,以推动科研成果的良好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科前沿理论,充实学术专著内容。

  [参考文献]

  [1]韦倩 . 如何做好出版物审读管理: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采写编,2017(05):145-146.

  [2]孙力维 . 浅谈图书审稿的几点问题[J]. 文化产业,2019(18):29-30.

  [3]李丹歌 . 图书审读的要素分析[J]. 芒种,2019(11):124-126.

  [4]彭茜 . 浅谈书稿审读的方法与建议[J]. 传播与版权,2020(07):86-88.

  [5]刘巧巧 . 浅谈如何做好图书的编前审读工作[J].科技传播,2020(05):65-67.

  [6]陈浩元 . 科技书刊标准化 18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汪继祥 . 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李 萍

更多学术问答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