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端服务

审美教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探究

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08

  摘 要:古诗词是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代经典文学的无穷魅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从审美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提出教师应对有关古诗词文体的知识展开教学。在文本解读方面,教师可运用画面联想法和意象解析法,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可从意义和声音层面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同时应重视对作者人格美的探究。教师还可基于同类古诗词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语文阅读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一项核心素养,可见开展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具有精致优美、言简意丰的特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具有经典性,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与教材中的其他类型文本相比,古诗词在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的价值尤为突出。本文拟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一、教学文体知识,构建鉴赏根基

  审美力是一种高阶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具体的知识积累之上。古诗词是非常含蓄的语言文本,因此对语言进行解码的难度也更高。学生应了解有关古诗词文体的专门知识,才能够“读诗”。如果缺少文体知识的积累,那么谈论直觉式的审美欣赏是不现实的。[1]

  在“古诗词”的范畴之下,又可以分出许多分支,演变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美感。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应让学生理解基本的诗歌体裁知识。例如,高三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中收录了七首古诗词,其中存在较大的文体差异,包含民谣、乐府诗、词、七律等。教师在教授本单元古诗词时,应让学生理解关于文体的基本知识。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与“乐府诗”有关的知识,提前形成一定的印象。在课中,教师先将其与《氓》结合起来,说明乐府诗本是民间歌诗,由管理音乐的官署采集而来,因此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再指出乐府诗具有格律灵活、语言浅易、常以独白和对话进行叙事的特点。借助这样的教学,学生便具备了文体方面的专门知识,在阅读本诗时便能认知其美的来源。

  二、正确解读文本,认知审美特质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活动。在对文本的细致品味之中,学生会发现古诗词中多层次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从中读出意境美、语言美和人格美。

  (一)再现场景,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古诗词独有的审美维度,它对应的是一个诗化的世界。这个意境既是诗人构建的结果,也是读者自己的心象。教师要运用适宜的演示和沟通方法,再现文本中富有诗意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诗中和谐的主客体关系。

  1.展开联想,走入诗中画面

  许多古诗词都描绘了具有美感的画面,在其中寄托了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因此对意境美的感受往往离不开对诗中画面的感受。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2]

  有别于画作中已然固定的空间安排,诗歌的画面中往往可以容纳更多的想象,进而令欣赏者在自己心中构建一个意境,而非眼前可视化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文字展开联想,走入诗中画面,切身感受诗境。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第五句至第八句为描绘意境的主要部分。师生可逐句赏析这一部分,还原其中描绘的自然田园之景。教师提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写居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三句写居住环境,分别写近景、远景以及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说说每句诗在自己大脑中引发的联想。如针对“狗吠深巷中”句,学生提到:“读这句诗时,我并不感觉声音很嘈杂,而是觉得宁静、平和。因为乡间安静,狗吠声才显得特别突出。”通过对画面的联想,学生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可爱之处,体会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2.解析意象,感受整体氛围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这些意象附带着近似的情感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通性。诗人使用内在的艺术结构将意象串联起来,便构造出独特的美感。[3]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解析意象来探究意境美,从各个具体的意象内涵入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整体氛围。如在教学《声声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勾画出本诗的意象: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意象如何表现出愁情?”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后,发现这些意象都具有明确的寓意,如:“雁”有“怀念家乡、期待音信”的寓意,“黄花”有“憔悴容颜、晚景孤苦”的寓意等。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补充,指出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往往有着特定内涵,经常在不同文本中表达同样的情感,并举实例说明。这样的教学以“微探究”方式解析文本,适应了学生的能力基点,既让学生把握了本诗冷清凄美的意境,也让学生理解了古诗词以意象叠加来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法。教师经常运用解析意象的方法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独立品鉴古诗词的能力。

  (二)含英咀华,感受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它们富有滋味、令人百读不厌。教师要带领学生含英咀华,领悟语言美的具体表现。

  1.细致探究语言特色

  古诗词具有艺术性,在语言运用方面往往达到一字一词也不可移易的程度。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细致探究语言特色,还原文本的组织机理,让学生在整体印象的基础上产生“再发现”。如古诗《琵琶行》语言隽永精致,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描写音乐与景物的语句展开教学。

  对描写音乐的部分,教师可以“修辞手法”为探究点,让学生细读文字,从中找出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描写景物的部分,教师可从文中提取五个写景句,将其在多媒体界面中并列展示,然后让学生整体感受语句,说说其中哪些字词用得精妙。如针对“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句,学生提到“浸”字用得十分传神,这个字与“茫茫”相对应,而且似乎显得月亮也“醉”了,有情景交融之意。当学生表达出有价值的意见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理答、追问,帮助学生扩散思维、完善表达,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被动聆听的局面,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进而充分体会到古诗词语言中独特的美。

  2.在语言中感受音韵

  古诗词讲求形式的规整,因此具有音韵美感,尤其是绝句、律诗和词。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从意义层面展示语言美之外,还应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音韵美。例如,《登高》一诗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称,这与其音韵上的美感分不开。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感受语言中的音韵美。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富于气势;二是意群划分方式灵活,令声音的停顿更为丰富多变。如本诗首联区别于其他三联,基本一字一顿,有哽咽之感;三是诗中使用双声词,显得旋律优美、音节舒缓。“艰难”“潦倒”两词不仅声母相同而且押韵,显得特别响亮而绵长,富有力量。

  在分析完诗歌的音韵美后,教师可进行范读,再组织诵读活动,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现音韵美。当教师引导学生从意义和声音两个层面探究诗歌语言之美时,学生对语言美的认知就不再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能够认知美的来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篇目的审美鉴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提升学生读诗的能力。

  (三)体会情感,感受人格美

  “诗言志”,所有的诗词创作,无不缘情而发。诗词中的情感则来自诗人的主体精神,是其人格美的外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诗中情感,真切地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和光辉。在教学中涉及人格美,可将诗歌的教学价值拓展至学科范畴以外,起到德育作用。但仅凭阅读诗歌本身,往往不足以认识作者人格。因此,教师应将背景分析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入与创作背景、作者经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先借助这些资料在大脑中构建一个人格形象,为后续鉴赏打好基础。[4]例如,教学《离骚》时,感受屈原的人格美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因创作年代久远,当代高中生在读本诗时往往存在心理上的隔膜,难以与作者达成共情。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前播放一个与屈原生平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屈原力图辅佐君王,却遭奸臣谗害,最终自沉汨罗江的悲剧经历。

  当学生了解人物经历后,便有兴趣阅读其所写的作品。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可重点突出作品中使用的移情手法,让学生从“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等词中见出诗人高洁的人格,体会诗人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气。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让学生受到诗人主体精神的感召,在情感价值观上受到积极的熏陶。

  三、开展专题学习,提升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专题学习,是教师有意识地搜集同类作品,然后基于多篇文本开展学习的模式。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外部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专题学习模式中的所有学习材料都具有相关性,它们围绕同一个中心组织起来,有助于激活学生同化与顺应的认知机制,提升学生对同类古诗词的审美判断能力。教师可以将课内的同类古诗词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如在高三年级学习《扬州慢》后,教师可将其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蜀相》组合起来,和学生一起探究“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情感主题和表现手法。教师也可在教学课内古诗词时,引入课外古诗词开展比较阅读。如在读完杜甫《登高》后,可将其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形成一个比较阅读专题。

  教师先将诗歌文本及其注释印发给学生,然后组织读书报告会,引导学生了解“登高怀远”类诗歌的审美特质。专题学习突破了常规的精读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鉴赏心得。总之,古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代文本相比,古诗词会带来更多理解上的障碍,要想让学生把握其美的内核并不容易。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基本立足点,同时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鉴赏,从而领会古诗词的独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夏玉庚.从知识到审美的突破——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向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20(6).

  [2]胡家莉.论宗白华先生“诗”与“画“的分界[J].汉字文化,2018(06).

  [3]段红梅.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四个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2).

  [4]尹茉莉,孙洪学.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教学[J].百科知识,2020(3).

  作者:薛启利

更多学术问答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