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端服务

高校大学生马拉松成瘾问题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10

  摘要:以北京市两所综合性大学和两所体育院校的马拉松跑者为调查对象,探究高校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跑马运动成瘾者普遍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均在3小时以上,周运动次数在4次以上.高校马拉松跑者的运动成瘾者占调查对象的7.5%;体育专业、文科、理科学生在运动成瘾发生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容易跑步成瘾.高校马拉松运动人数占据一定的比例,跑马运动成瘾者表现出运动持续时间长、周运动次数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应正确加以引导.

  关键词:马拉松;运动成瘾;大学生

高校马拉松

  国内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在中国田径协会官网注册的马拉松比赛平均每月3.8场,一些大学校园也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不仅是一个42.195公里的超长距离跑步比赛,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长期跑步很容易造成运动成瘾.运动成瘾是长期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而不能停止的行为,如果中断会出现断瘾症状,如焦虑不安、身体不适等.[1]BamberD[2]认为,长期过度跑步会对人造成跑步成瘾的消极影响.Hart[3]等人对竞技运动员做了调查,认为竞技长跑运动员比不是竞技长跑者更容易运动成瘾,但在焦虑水平和社会性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蒲盛[4]对四川省三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运动成瘾调查发现,大学生运动成瘾严重,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容易运动成瘾,在众多运动项目中,跑步是最容易引起运动成瘾的项目.大学生作为马拉松比赛大军中的一大群体,其参加马拉松比赛前后相关变化值得研究.本文分析影响大学生跑步运动成瘾的因素,探究高校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瘾的成因,为预防和干预由长时间跑步导致的运动成瘾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马拉松跑者以最近一年内跑过一次以上半程马拉松为基准.研究对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的马拉松跑者.随机抽取80名大学生,年龄为22±2岁;男马拉松跑者52人,女马拉松跑者28人;文科28人,理科19人,体育专业33人.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运动成瘾量表(EAI)和自编马拉松运动认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EAI量表是评定运动成瘾较为有效的自评量表,量表总分≥24分以上为运动成瘾.自制马拉松认知量表根据田径高级教程的描述设计[5],目的是调查高校大学生对马拉松运动的认知现状.共发放问卷85 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有效数据80份,无效数据3份,遗失2份,有效率为94%.一对一访谈对非运动成瘾组10人和成瘾组6人进行一对一访谈,调查高校马拉松跑者对马拉松运动的认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高校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瘾情况

  高校马拉松跑者运动周频率及周总时间调查结果.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理科马拉松跑者更容易运动成瘾,占理科调查总人数的15.79%,占运动成瘾者的50%.体育专业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瘾率最低,占体育专业调查总人数的3.03%,占运动成瘾的16.67%.高校大学生马拉松参与度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在运动成瘾方面也高于女生,说明男大学生跑马拉松相比女大学生跑马拉松更容易运动成瘾.运动成瘾组的周锻炼次数和周总时间要高于非运动成瘾组,锻炼时间在3小时以上,周次数在4次以上.

  高校马拉松跑者目的调查结果。马拉松跑者不仅仅考虑健身,更多的是为健心和社会适应.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马拉松跑者以娱乐为目的的人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一半的成瘾者选择了以娱乐为目的;以健身、意志及挑战为目的人数在体育组最多,文科组其次,理科组最少.

  成瘾组在目的的选择上与非成瘾者的选择不同,他们主要以娱乐为目的,其次以挑战和意志为目的,无人以健身为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娱乐是大部分高校马拉松跑者的首要目的.访谈中还发现,成瘾组眼中的娱乐与非成瘾组的有所不同,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去感受马拉松给予他们的愉悦,而非一般的快乐.

  高校马拉松跑者对马拉松特点的认知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跑马拉松的人均知道马拉松运动的特点,运动成瘾组十分了解马拉松的特点.

  2.2不同专业高校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瘾状况差异性比较

  采用Spss20.00对高校马拉松跑者的运动成瘾各维度差异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理科和体育专业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文科;文科、理科、体育专业对运动成瘾的显著性、冲突、情绪调节、耐受性、戒断症、复发症六个维度的P为0.986>0.05,既不同专业的马拉松跑者在运动成瘾六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运动成瘾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区分.

  3高校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瘾的原因

  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包括马拉松精神、参与者层次广泛、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竞技平台高等,是一种文化和运动的完美结合.国外学者Marten.S[6]对抑郁水平与运动成瘾做了研究,认为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水平与运动成瘾存在相关,大部分运动成瘾者表现出逃避问题的症状.

  邵义强[7]认为,运动成瘾是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如果打断或者停止某种锻炼活动会引起情绪消极和生理紊乱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白宏炎[8]也认为,心理因素是运动成瘾的重要原因.任宁[9]建构了锻炼成瘾机制模型,认为锻炼成瘾与社会环境存在较大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因此在运动成瘾干预设计中,应该是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一整套干预体系.

  运动成瘾不是单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许多因素交互影响下造成的.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的发展阶段,存在心理变化大、自我定位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许多大学生无法自身消化,需要借助一种方式发泄或者逃避现实自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访谈6位跑马运动成瘾者时,他们对于跑马拉松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跑步就是人生,能感受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能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这也许就是他们一直坚持跑马拉松的理由.其次,体育本身就造成成瘾[10],锻炼者在生理上引起肾上腺素上升,交感神经加强,引起神经兴奋,给人一种“麻痹”的作用.[11]

  在校园里,生活相对而言比较有规律,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最多,也最容易受他们的影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都有马拉松俱乐部,经常会开展各种活动,跑步的氛围很好,所以在个人和周围环境相结合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会大增,并逐渐对参与的体育运动产生依赖.

  从社会角度上看,马拉松运动是一项贴近自然和人们生活的运动,它既可以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可以是丛林的代言,让参与者感受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历史文化,体会大自然的美丽.跑动的人流就像城市流动的血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是时尚和文化,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所居城市中一名成员,都有一个忠实心理,希望能深入了解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参与城市的活动.跑马运动成瘾者就是在自身和外界环境交互影响的程度上达到一个较深的层次而导致的.

  4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跑马运动成瘾者普遍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均在3小时以上,周运动次数在4次以上.高校马拉松跑者运动成瘾者占调查对象的7.5%;体育专业、文科、理科在运动成瘾发生率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容易跑步成瘾.运动成瘾是在多方面因素交互影响下形成的,不是单一因子造成的,通常是个人心理和外界环境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结果,运动成瘾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建议学校应该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宣传科学健身,普及运动健身常识,对于已有运动成瘾的学生进行锻炼干预,开导其思想,了解自身处境,为其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减少其独处.

  参考文献

  [1]AidmanEV,WoollardS.Theinfluenceofself-reportedexerciseaddictiononacuteemotionalandphysiologicalre-sponsestobriefex-ercisedeprivation[J].PsychologyofSportandExercise,2003,4(3):225-236.

  [2]BamberD,CockerillIM,RodgersS."It'sexerciseornothing":Aqualitativeanalysisofexercisedependence[J].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2000,34(6):423-430.

  [3]HausenblasHA,DownsDS.Howmuchistoomuch?Th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exercisedependencescale[J].Psychol-ogy&Health,2002,17(4):387-404.

  [4]蒲盛.大学生体育运动成瘾调查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8-9.

  [5]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12.[6]Marten.S,Waker.M.B.Extraversionandexerciseaddition[J].JournalofPsychology,1999,133(1):125-128.

  [7]邵义强.体育锻炼的消极心理效应及其应对措施[J].韶关学院学报,2009(9):104-105.

  [8]白宏炎.体育运动中的负性心理和行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173-176.

  [9]任宁.太原帀中老年人锻炼成瘾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

  作者:杨细文1,周建梅2,李芳辉1

更多学术问答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