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时间:2021-08-13
【内容摘要】现实题材电视剧《经山历海》通过对楷坡镇脱贫致富和生态转型历程的讲述,在生活的困境与挑战中表现了个人的理想选择与族群的感恩共进,呈现了以基层管理模式、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为基本内容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色机制,以及传统伦理经过创造性转化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心理结构,以乡村社会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中国当代的历史进程,以大众文化的话语建构诠释了中国道路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乡村重建;现代性机制;“共同体”建构;《经山历海》;脱贫攻坚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出现了《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一系列与时代脉搏共振、关注当代农村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其中,《经山历海》聚焦于“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形象地展现了党领导下的基层工作模式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传统伦理制约下的文化认同机制,在全景化展现农村脱贫致富、生态化转型、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以叙事话语的建构凸显了中国化的文化观念和发展道路,以大众文化文本的形式创造性地书写了中国当代的历史变迁。
一、“新农村”景观: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乡村重建
《经山历海》以石屋村的脱贫致富和安澜村的生态转型为主要脉络,形象地表现了传统农业与渔业的现代化过程,描画出了“新农村”的现实与未来图景。
(一)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的全景式书写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孕育的,乡村的人口和面积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乡村的发展在经济转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振兴的过程隐喻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经山历海》的核心叙事虽然主要聚焦在楷坡镇的石屋村和安澜村,但其叙事的框架和背景非常宏大,由这两个村延展到兄弟村平湖,周边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玫瑰花的凤凰村,还有小蒿的姐夫致力建设的黄河滩区,以及援疆干部滕昊带出的美丽新疆,再到吴小蒿在石屋村乡间风景里看到的欧洲式乡村景致,安澜村村民们对国际化旅游景点和比基尼海滨的畅想……这些共同勾画出了一个从楷坡镇到全国,再到全球化的空间框架。
若从历时性的社会进程上看,《经山历海》又讲述了石屋村的搬迁脱贫、安澜村的绿色转型,表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农业、渔业的转变过程。同时,以故事的方式细致表现了中国特色的土地流转、规模化与合作社运营、种植与加工联合的契约农业模式,诠释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作用,讲述了乡村的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化治理、农业技术创新、公益养老、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当代中国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变迁的全景式画卷。与此同时,乡村故事还延伸到了疫情肆虐的当下社会语境,表现了渔民们如何克服困难,在政府的指导下科学防护防治并有序地复工复产等,这些内容又直接联通了当下的社会经验,给中国故事的书写灌注了真实性的活力。
(二)生态化景观: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思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方向,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化和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强调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强调小城镇、农村社区、绿色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协调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①的新型工农关系,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
《经山历海》中的楷坡镇正是这种“新型城镇”的新典型。石屋村种植金银花,发展特色农业和契约农业;平湖村放弃了开设资源消耗型的工厂,转向绿色生态茶叶的种植;安澜村更是大刀阔斧,放弃已经富裕的安定生活,接受绿色生态发展的挑战,配合政府推进“碧海行动”,拆除了小码头和臭气熏天、各自为政的养殖池子,打造带有资源整合与产业聚集效应的冷链物流园,打造海洋牧场。村民们在书记穆平川的带领下一起开发104海区,种植珊瑚,培育人工渔礁,养海护海,致力于创造一个具有可修复能力的海洋生态环境,给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在不断增强和优化海洋资源的同时,持续增加渔民收入,带动渔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楷坡镇的发展,整体上形成了绿色产业集群和集约化的城镇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在实现为城乡居民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体现了“绿色基础设施重塑国土大地景观,重构城乡中国的生态基础;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产业集聚,增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造血’功能”,②强力支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国化道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两件大事,“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文化智慧和以绿色生态理念重构国土大地景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但改变了乡村和中国的面貌,更把中国乡村不断打造成为世界景观中的优质地方性资源,成为可以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共享的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
二、“基层制”图绘: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机制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③“乡土”孕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潜藏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特质。
(一)基层管理系统与实践工作原则
电视剧《经山历海》以返乡追求梦想的副镇长吴小蒿为线索,表现了广大城镇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塑造了基层干部的群像,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基层管理系统,以及基层工作在新时代创造性地继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传统和原则。党领导下的党政/行政复合的管理模式构成了基层工作的框架。
书记周斌和镇长贺丰收两人“交心通气”的态度共识和“男子双打”的默契配合生动地诠释了这个管理模式的效率和优势,他们二人的组合也构成了基层管理系统的核心层面,他们之前有作为老革命、老党员的“花鼓”爷爷的示范和监督,他们之中有副书记李言密、村书记刘贤达和慕平川等一大批献身和实干在乡村第一线的党员干部,有副镇长吴小蒿、住村书记郭默、办公室主任刘大楼、新村支书刘精明等一大批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基层的年轻干部。
这三个层面,也是老中青三代干部,他们密切互动,协作配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构成了中国乡村基层的管理系统,也表现出了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就是在新时期的乡村振兴中,以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基本工作原则,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吴小蒿出生在农村,她把自己的理想与家乡人民的好生活联系在一起,一上任就扎进村里,与群众打成一片,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把“老花鼓”当作自己的爷爷,不顾脏臭地彻夜和村干部一起抓刘一刀家逃散的“溜达猪”,把刘精明智障的哥哥带回家里照顾……可以说,她时时处处站在百姓的角度,身体力行着贺丰收镇长对基层干部“既要充当上级和群众的联络员,还得充当服务员”的要求。
她的直率和真诚也打破了基层工作中“形式主义”和“一团和气”的不良作风,真诚地表达了对每个干部工作中问题的看法,还建议周斌书记要更多地深入百姓。她坚持实事求是,不但抵制瞒报小冷库爆炸的做法,更在民主生活会上大胆打破大家互相恭维、明贬实褒的虚假做法,真正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实在自我修养和工作服务的实践中。她就像一股“清流”不断地提醒着大家:我们是从哪儿来?我们的工作要往哪里去?提示着要坚持“和老百姓在田间地头打交道”,以及保持“不忘初心”的自觉与自醒。
(二)共同富裕目标与成长理想主题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以先进的生产力改变物质条件落后和贫困的生存现状,在《经山历海》中,吴小蒿被问过多次“你向往的生活是什么?”她每次都毫不犹豫地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好日子”并不是少数人的“好日子”,而是“共担风险”“共同富裕”的互助互爱与和谐共进。“经山历海”的艺术隐喻,强调的就是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和共同富裕,它更加凸显了公共利益与群众满意基础上的社会共识。
历史文化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传统村落环境重组研究
三、“共同体”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伦理化逻辑
传统的黏性无处不在,如果说在基层管理模式和土地承包、流转政策等方面的独特性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显性特征和外在特色,那么在“高估亲属关系”的伦理关系框架中,家国伦理与传统智慧的强大情感联结与身份认同力,就是中国特色现代性的内在文化心理机制。
“楷坡的风,从海上来,它不徐不疾,带来远洋的呼唤;楷坡的风,掠过山顶……”山海的壮美景致中沉淀着乡土的伟大变迁,经历磨炼的共同奋斗激活了传统的当代价值。《经山历海》的故事呈现出了中国道路的独特内涵,焕发着中国人的诗意与热爱,书写着当代中国的历史,更联通了世界与未来,坚定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激励着民族奋进的新征程。
注释:
①出自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吕明伟、黄生贵等:《新城镇田园主义:重构城乡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⑤[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王晓毅、王地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作者:牛鸿英,一申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