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端服务

环境监测类职称论文范文(二篇)

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时间:2017-08-14

  下面是两篇环境检测类职称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通过促进环境治理的措施更好的监测环境数据,减少环境给人类和生物体造成的危害,第二篇论文介绍了环境监测管理问题及对策,环境监测是对环境预测的最好方式,为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质量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生态环境学报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

  摘要:环境监测是帮助人们了解环境现状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打牢环境治理基础,促进环境治理措施更具针对性,提升环境治理工作效果反过来也会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取得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物质因素进行代表值测定,推导确定环境质量及其污染变化趋势。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帮助人们了解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对环境治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环境监测内容、类别和目的

  1.1环境监测内容

  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现场调查、设计监测计划、优化布点、采集样品、运输/保存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过程。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监测各种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各种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人为因素,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具体来说,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水的监测;大气和废气的监测、噪声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和放射性污染监测。除此之外,环境监测还包括振动、电磁辐射、热、光和卫生监测等内容。

  1.2环境监测分类

  (1)监视性监测。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监视性监测是监测站的第一位主体工作。监视性监测包括对各种污染源的监测和检测,既要监测污染物含量,也要监测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程度等。监视性监测是及时了解当前环境主要情况的重要手段。(2)特定目的监测。多发生意外的高浓度警报时,便于及时掌握污染造成危害之前采取的预防性监测措施,确定紧急情况下污染程度和波及范围,属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范畴,按监测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和咨询服务监测四类。(3)研究性监测。即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类型,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学科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研究污染物或新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其迁移变化趋势和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体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1.3环境监测目的

  环境监测目的包括: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监视环境管理的效果以及对环境综合防治对策等。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的数据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帮助判别环境质量与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是否一致,了解各种污染物分布情况,并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准备,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充足且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评议、咨询和考核验证为目的的环境监测重点是要做好相关资料收集,记录环境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其中,考核验证类监测还需要作出是否符合环境标准的评价,事故类监测则需要对污染区域进行现场观察,确定污染源、影响范围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环境治理措施制定是否科学的关键,做好环境监测对于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1使环境治理基础工作更扎实

  环境治理的具体方案的制定依据的是环境监测的结果。针对环境监测得出的环境质量现状作出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安排。例如,环境监测发现周边环境状况较好,所需治理的措施和投入的力度就会相对小。反之,环境监测发现区域环境质量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后期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大环境治理措施。此外,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也会影响环境治理措施的出台,是环境治理措施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详细的背景调查、采样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等每个环节,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五性”,从而作出对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作出准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了解并预测各污染物类型、浓度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从源头做好环境治理奠定扎实基础。

  2.2使环境治理措施更有针对性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多个领域,不同领域的污染物类型区别较大,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浓度以及污染趋势。在开展环境污染物治理时能够帮助人们采取相应措施选择污染物危害大、污染物出现频繁的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重点投放至重要污染物的治理上,提高污染物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同区域的环境污染因素差异性较大,根据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测,并为区域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因此,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的目标措施,抓住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能够作出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环境治理效果。

  2.3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相互促进

  环境污染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不断的改进、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的提升,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保护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自身工作也更具针对性。环境监测检验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和治理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并相互促进[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此外,环境监测的长期开展,能够检验后期环境治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污染物是否得到控制和降低,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结语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性问题。要积极发挥环境监测站环境治理中的促进作用,根据环境监测的内容和不同类别,认真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出台提供可以参考的现实依据[2],不断促进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华,陈勇.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间的关系[J]绿色科技,2015(3):233-234.

  [2]张旭,马莉,司晗.环境检测的特性及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6):174-175.

  作者:周意子 单位:梅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境监测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预测与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其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地了解环境质量,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环境信息。其不仅为我们科学地评估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环境管理措施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还是环境执法和环境规制的重要技术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为此,本文对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质量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对策

  引言

  在当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工业化的发展也随之日益加快,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以,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保障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而环境监测则是环境保护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发展与方向均取决于环保工作。然而,若想使环境监测的效果达到最佳,则必须落实好管理工作。但是,目前国内的环境监测管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当下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监测技术欠缺,监测设备落后

  在当下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的新形势下,已有的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环境监测的需求,所配置的环境监测系统仪器也无法达到国际水平及实验室处理水平,严重阻碍着各种环境污染状况的分析、监测及处理。尽管近年来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各种快速监测设备,可是那些设备却缺少规范性的检定。除此之外,因为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快速监测设备,这样便加大了选取监测设备的难度,从而增加了环境监测管理的难度。

  1.2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观念落后

  尽管我国的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职责进行了规定,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制度化,然而,依旧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与不断拓展的监测工作需求,管理体制与制度均无法跟上时展需求,严重制约着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执行。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管理者及技术人员的管理意识均比较薄弱,其管理观念仍停留在微观技术层面,导致无法统筹、规范地开展管理工作[1]。

  1.3管理手段落后,监测办法比较局限

  已有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监测领域扩展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需求,质量控制措施也逐渐脱离了实际工作,而且管理对策也缺少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无法保证可靠、有效、正确地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仍处在单一的样本考核环节,监测办法也比较落后,仍然是沿用现场检测及实验室仪器分析法等[2]。另外,因为工作程序与样本输送等环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传统的监测办法所获得的结论并不精确。

  2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的策略

  2.1明确监测站的职能

  一直以来,监测站的职能都比较模糊,所以,导致环境保护监测站一直无法得到重视,从而严重阻碍着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国内的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技术与信息基础,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主要的环境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监测站面临的经费渠道问题、体制编制问题以及地位职能问题等均严重制约着监测站的发展,导致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提升。所以,为了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对监测站的职能加以明确,处理好监测站的体制编制问题,这样方能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为当地的经济决策和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3]。图1为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顺序。

  2.2加大对监测站建设力度

  2.2.1加强硬件建设

  我国颁布了诸多与监测站发展和生存相关的政策,旨在期望地方政府为当地监测站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与制度支持,保证监测站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监测设备的配置和监测用房的建造,这样方能使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全面的提升。笔者认为,国家环保总局应对监测设备基金加以设立,组织协会或行业充分展现各部门的积极性,对所需的监测设备加以合理地引入与开发,这样方能使国内监测站的在线监测技能及自动化监测水平实现全面的提升,保证环境监测信息的有效性。图2为环境监测仪器。

  2.2.2加强软件建设

  (1)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结构首先,必须编制出相对科学恰当的环境监测工作计划与目标。环境监测目标就是监测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集合。必须把监测总目标的活动内容逐一细分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中,方能保证环境监测目标始终贯穿于整个监测活动之中。所以,环境监测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可行性和时序性。所谓的综合性就是指环境监测目标应在对监测各个阶段的优化内容、各要素组合和投入的实际比例与方式加以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设定。监测目标是否可行直接决定着监测工作的开展,其与时效性是密切相关的。在编制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必须以环境监测总目标为核心,从而建立分组室、分阶段、分项目的计划体系[4]。在完善监测计划与目标的过程中,应对所有监测工作人员的建议与想法加以征集,除了必须对物与人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外,还必须对监测技术加以充分考虑,这样方能有效的提升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及有效性。

  (2)加强所有监测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①必须加大对所有监测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以培养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事业心及敬业精神,促使其严格根据环境保护工作职业道德准则开展工作。唯有监测工作人员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及敬业精神,方能促使他们认真地从事工作、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彻底规避漏测和缺测情况的出现,保证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②还必须编制一套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以便为监测工作人员设计方案、采样、保存和输送样品、布点、交接到实验室内、分析数据和结论提供一定的依据。

  (3)不断加强计量认证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站均能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要求,每隔五年便会对监测站进行一次计量认证,以此来保证监测信息的可靠性。但仍有部分地区无法做到严格执行计量认证工作。所以,认证部门必须加大认证管理力度,将计量认证复检工作严格落实到位,切不可流于形式,这样方能确保各地方环境监测站的业务能力能够满足认证规定,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提供基础保障。

  (4)做好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监测人员室内密码样质控考核,则必定会导致其忽略室外质控。所以,必须将现行的监测人员室内分析培训考核体制与室外监测考核和培训充分整合起来。应当根据各地区环境监测站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由上级主考站和下级站共同执行方案设计、样品输送和保存、布点、交接、采样、数据、结论报出、室内分析等工作,最后再与被考站的结果进行对比。这样虽然会增加上级主考站物力与人力方面的成本投入,但是却可以有效的提升下级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水平及监测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监测技术欠缺,监测设备落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监测办法比较局限。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监测站的职能,其次还必须加大对环境监测站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力度,这样方能有效的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美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与节能,2013(3).

  [2]张亚鹏.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节能环保,2016(13).

  [3]周栩羽.浅析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14(09).

  [4]汪文鹏,汪茜.中国环境监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作者:盛敏敏 王晋 单位:铜陵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推荐阅读:《生态环境学报》(月刊)创刊于1992年,原刊名为《生态环境》,是由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办的环境科学类的综合学术期刊。获奖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08和2011年版);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曾获中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

更多学术问答


Copyright 2002-2023 www.qikanzj.com 京ICP备16051962号